您好!欢迎访问荆门市红十字会官方网站!

“生命的种子”在流淌:沙洋一位基层医生的爱心接力

发布时间:2025-10-22

0.jpg


  这是全国第21308例,湖北省第754例,荆门市第61例(2025年荆门市第8例,追平历年记录)造血干细胞捐献。鲜红的血液在血细胞分离机的管道里缓缓流动,沙洋县某镇卫生院的杨医生静静躺在采集室里,经过5个多小时的采集,30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即将为天涯海角的一位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希望。

  “就像做了一场梦,但这个梦特别真实,特别美好。”望着那袋被称为“生命种子”的造血干细胞,这位来自沙洋县某镇卫生院的理疗科医生轻声说道。

  “能够用自己可再生的干细胞,为血液病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我感到这次的决定和以后的生活都很有意义。”在完成捐献后,杨医生激动地表示。

  这位毕业于荆楚理工学院首届基层医生定向培养班的年轻医生,已在沙洋县某镇卫生院工作两年多,是院里理疗科的坐诊医生。今年8月,他接到荆门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

  “这一刻,我等了三年”

  杨医生接到荆门市红十字会的电话时,正在为病人做理疗。“对方说我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我放下电话,手上的活儿都轻快了几分。”

  这一天,杨医生已经准备了很久。从18岁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开始一直到现在,已经9次献血,2700毫升献血量。2022年的一次献血时,他特意请血站工作人员多留取了8毫升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我是医生,比普通人更懂得这袋血样的分量。”杨医生说,“但真的没想到,仅仅三年就等到了配型成功的消息。”

  从理疗科到捐献室的仁心接力

  在镇卫生院,杨医生虽然年轻却是个“多面手”。理疗科的工作琐碎而繁重,针灸、推拿、康复训练,每天要接待数十位患者。得知需要配合完成高分辨血样复查和捐献前体检,他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往返乡镇和市区。

  “那段时间确实比较辛苦,但想到有个生命在等着我去救,这些奔波都不算什么。”杨医生朴实的话语里,透着医者特有的责任感。

  最让他感动的是卫生院领导的支持。“院长说,你这是救人一命,科室的工作我们会安排好的。”

  “生命的种子”在流淌

  捐献当天,杨医生清晨五点多就醒了,配合医院做完各种术前检查。躺在采集床上,看着血液从右臂流出,经过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后,又从左臂回输体内,他的心情出乎意料的平静。

  “血细胞分离机运作的声音,像一首生命的赞歌。”杨医生形容道,“我知道,这些干细胞正在为远方那个不知名的她,搭建一座生命的桥梁。”

  五个小时的采集过程中,杨医生时不时地和医护人员聊天。“我们医生平时都是救治者,这次能以这种方式帮助同行挽救生命,感觉特别奇妙。”

  医者仁心的朴素诠释

  在杨医生看来,这次捐献不过是医者本分的延伸。“我们当医生的,见惯了生死,更懂得生命的可贵。能用可再生的干细胞换取一个生命的延续,这笔‘买卖'太划算了。”

  他笑着说:“就像我们理疗科常说的‘通则不痛’,现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也在于‘通’——通过自己的微小付出,让爱的暖流在社会中畅通无阻。”

  呼吁:以己为例,汇聚更多爱心力量

  杨医生不仅用行动诠释了“救死扶伤”的医者精神,更希望以自己的经历作为火种,点燃更多人的爱心。他真诚地呼吁:“我希望通过自己参加无偿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经历,能够带动更多的爱心朋友了解并加入进来。捐献并不可怕,它却能给另一个家庭带去完整的希望。多一份入库,患者就多一份配型成功的可能,生命就多一份延续的希望。”

  从无偿献血到捐献造血干细胞,杨医生完成了一次爱的升华。他用自己的热血,为陌生的“她”重燃了生命之火,也用他的仁心与大爱,在社会传递着守望相助、无私奉献的正能量。这趟关于生命与希望的爱心接力,还在继续,期待着更多人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