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里的生命方舟——荆门小伙千里“髓”缘点亮重生曙光
发布时间:2025-04-30
2025年4月下旬,一场跨越地域与时间的爱心接力在武汉某医院悄然完成。来自钟祥的武先生历经两年等待,跨越川鄂两地,用31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名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点燃重生之光。这场生命的奔赴,不仅见证了武先生的无私大爱,更诠释了中华骨髓库“生命相髓”的深远意义。
入库两年就配型成功,是幸运更是责任
2023年6月的一天,钟祥市某镇的卫生院门前,前来参加无偿献血的武先生,驻足在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展板前,他仔细阅读着加入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方面的相关知识。在排队轮到他献血的时候,他又认真询问工作人员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方法,随即就填写了相关资料。他说,“当时只觉得多一份数据,患者就多一线希望。我们的血样可以成为别人的生的希望,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坦言,尽管对捐献流程并不熟悉,但“救人”的朴素愿望让他毅然留下血样。2025年3月,一个来自家乡红十字会的电话让正在成都工作的他心潮澎湃:他的血样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武先生没有丝毫犹豫:“能这么快匹配上,是患者的幸运,更是我的责任。”
千里辗转,只为兑现生命承诺
尽管远在四川,武先生还是立即协调工作安排,利用休息时间在成都完成了高分辨血样复查和全面体检。更令他感动的是,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与四川分库迅速启动异地协同机制,全程指导他完成捐献前流程。当确定4月为最佳捐献时间后,他提前请假买好车票,踏上返乡列车。“捐献是人生大事,回到家乡有‘亲人’(红十字会志愿者)陪着,心里更踏实。”他笑着说。
310毫升“生命种子”背后的温度
4月29日上午,在武汉市某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缓缓运转,鲜红的血液从武先生的手臂流出,历经4小时成功采集310毫升混悬液。荆门市红十字志愿者全程陪同守候,采集结束后为他递上温水和热毛巾。“就像经历了一场长时间献血,但想到这些细胞能重建一个人的免疫系统,所有疲惫都值了。”采集过程中,武先生收到患者家属寄来手写的感谢信:“您的无私给了我们家庭新的春天”,武先生瞬间感动了,他想对患者说,很荣幸能成为你生命中的“有缘人”,这场跨越时空的“生命接力”中,我们素未谋面,却因血脉相连成为特殊的“家人”,请一定相信,这个世界始终有人为你默默祝福,愿你带着这份爱勇敢前行,让生命绽放更多精彩!
当日下午,这袋承载着希望的“生命火种”由专人搭乘高铁送往患者所在城市。车轮滚滚向前,如同这场永不停息的生命接力,每一个平凡人的善意选择,都在为世界增添不可估量的温暖与光亮。
从“孤勇者”到“火种传递者”
完成捐献后的武先生并未停下脚步。他主动加入荆门市红十字会志愿者队伍,以亲身经历向公众科普捐献知识:“很多人以为要‘钻骨抽髓’,其实中华骨髓库采用的是外周血采集,和献血差不多。”面对着记者的采访,武先生抚摸着手中的荣誉证书,目光坚定:“如果未来还有机会,我依然会选择挺身而出。同时希望更多人能破除顾虑,成为生命接力的下一棒。”
据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统计,武先生是荆门市第56例捐献者,也是全国第19977例、湖北省第717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配型成功就像星河寻偶,而他就是那颗亮起来的星。”全程跟进此事的湖北分库负责人感慨。
截至目前,中华骨髓库库容虽突破360万人份,但每年成功捐献仅数千余例。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不到十万分之一,而每个入库志愿者都是潜在的生命火炬手,每多一名志愿者加入,患者就多一份希望。我们呼吁更多爱心人士用包容态度支持身边的捐献者,传递社会正能量,同时希望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中华骨髓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