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约 跨越千里只为生命续航
发布时间:2025-03-19
2025年3月17日下午,武汉某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38岁的志愿者小勇(化名)完成了一场跨越10年的爱心接力。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缓缓运转,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被成功采集,即将为一位素未谋面的白血病患者点燃重生之光。这场十万分之一的机缘背后,是一位普通市民17年如一日的热血坚守,见证了他从无偿献血者到生命接力者的无私奉献。
大山深处,一颗赤子心的生根发芽
小勇的家乡位于荆门市城北的大山深处,素有“山水画廊”之称,这里青山环抱、民风淳朴。生于斯长于斯的他,自幼受乡邻互助精神的熏陶,对公益事业怀有深切热忱。2008年10月,21岁的他第一次踏上献血车,从此开启了他的公益之路。17年间,他累计献血20次,总量达5700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量的1.5倍。
“每次想到自己的血能救回一条命,就觉得值了。”小勇的坚持在2015年迎来新的篇章。那年5月,他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血液病的唯一希望后,他毅然在献血时多留取了8毫升血样进行HLA分型检测,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百万志愿者中的一员。
十万分之一的奇迹:抓紧生命之约
2025年1月,一个来自市红十字会的电话打破了平静,小勇的HLA分型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高度匹配。“十万分之一的概率,就像中彩票一样。”小勇回忆接到通知时的心情,“但这次中的是生命的彩票,必须全力以赴!”尽管面临特殊行业工作岗位的协调难题,他还是在2月初利用工作间隙,就近在北京完成高分辨检测与体检,并在结果达标后毅然决定返回武汉完成采集。“患者等不起,早一天移植就多一分希望。这里是我第一次留下血样的地方,让善心有始有终。”这份紧迫感,让他跨越千里奔赴生命的约定。
生命摆渡人:用行动诠释人间大爱
3月17日上午9时,采集正式开始。鲜红的血液从小勇的右臂流出,经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后,又从左臂回输体内。5小时的采集过程中,他始终面带微笑。“机器嗡嗡响的时候,我好像能看到那个患者期盼的眼神。能成为别人的光,是我的幸运。”
随着28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郑重移交,这场跨越十年的爱心长跑,在春日的暖阳中画上了最温暖的句点。这袋承载着生命希望的“红色火种”由专人护送,火速奔赴患者所在移植医院。至此,小勇成为全国第19628例,湖北省第707例,荆门市第5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捐献结束后,小勇收到患者家属手写的感谢信:“您给予的不只是干细胞,更是我们全家的未来。”对此他微笑回应:“如果我的行动能让更多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份爱就能永远传递下去。”当被问及想对受捐者说的话,小勇凝视着采集袋中的殷红液体:“希望这份‘生命种子’能陪你走过春暖花开,就像当年那辆献血车为我种下希望的春天。”这位不善言辞的汉子正用行动诠释着最朴素的信念:生命与生命的相遇,可以跨越山海,更可以创造奇迹。
爱心呼唤:让生命火种生生不息
“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钻骨抽髓’,和献血一样安全科学。”采集过程中,小勇的言语朴实却坚定,面对镜头,他以亲身经历破除公众误解。目前我国血液病患者超500万,每年新增病例近10万,造血干细胞捐献年成功例数仅约千例,希望更多“小勇”的加入,才能让更多生命绝处逢生。
市红十字会借此呼吁:18-45周岁的健康公民均可通过各地血站加入中华骨髓库,每多一份血样资料,就为患者多点燃一盏希望之灯。目前全国已有360万人份入库数据,但相较患者需求仍显不足。期待更多像小勇这样的爱心人士和企事业单位加入,共同搭建这座用爱心浇筑的生命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