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时平凡,希望死后能给别人带来希望!” 4小时200余市民登记
发布时间:2024-07-17
“两年前就已经和老伴一起登记了捐献器官和遗体,活着的时候我们太平凡,希望死后能给别人带来希望!”“如果我的器官、遗体还能给别人带来希望,生命就更有价值了。”“生的时候努力救人,真没了希望还能帮助他人。”6月24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研究院/移植医学中心在住院部一楼举办了“生命接力,大爱传递”湖北省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月主题活动,200余名市民现场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离世前,他还想再为社会做点贡献
77岁的陈先生因前列腺疾病正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正准备去门诊拍片检查的他,看到大厅正在举办人体器官捐献相关活动,主动上前咨询。“你们帮我看看,这个跟你们是一回事吗?”看到大家都在扫码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陈先生点开了保存在手机里的照片,向在场的医护工作人员询问。得知自己此前已经完成了志愿登记,陈先生这才安了心。
“我早在10多年前就有这个想法。”陈先生告诉工作人员,自己有心脏病,担心哪一天会突然离世,去年5月10日他和老伴一起到汉阳区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并完成了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说起家人对此事的态度,他坦言子女此前也不理解,说的次数多了,慢慢地也就接受了。
在陈先生看来,这件事情特别有意义。他说,自己这一生很平凡,并没有为社会做多大贡献。生老病死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与其死后只剩下一抔黄土,还不如把有用的器官捐献出来给需要的人,为他们带来生的希望。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做研究,为攻克疾病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也算是为社会贡献了最后的力量。
10余名进修护士“组团”登记器官捐献意愿
“什么时候可以捐献?”“有没有年龄上的限制?”……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参加全省PICC专科护士培训的10余名护士,路过活动现场时停下了脚步。在宜昌市第三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鲁雯的带头下,大家纷纷拿出手机集体扫码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
在重症监护室工作了4年的鲁雯向长江日报记者坦言,除了在急诊、重症、神经内外科等一些特定科室,很多医护人员对于脑死亡后人体器官捐献并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晓。举办这个活动,除了增进普通民众对人体器官捐献的理解,还能激发更多人加入到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的行列中。特别是医护人员,因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更容易支持并参与到器官捐献中。
鲁雯表示,捐献遗体、器官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不仅可以挽救他人的生命,而且能让自己的生命得到延续。“医护工作压力大,有时候还不被病患理解,虽然有怨气,但真碰上救人这种事,大家依然会竭尽全力。我们在生的时候努力救人,真没了也希望能帮助到他人。”她笑称,虽然自己对器官捐献有一定了解,但现场宣讲还是刷新了认识。“以前我一直以为肿瘤患者的器官没有用,没想到他们还可以捐献眼角膜,这些知识应该让更多的人知晓。”
“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活动现场除了“夫妻档”,还有“拖家带口”来的。48岁的王先生3年前已经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这次和妻子一起陪岳母到中南医院看病正好碰到了这个活动,妻子和岳母当场就完成了志愿登记。“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王先生坦言,起初家人是有顾虑的,不过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也愿意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72岁的王阿姨去年在红十字基金会进小区宣传时,与老伴一同登记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因淋巴瘤正在血液内科住院的她头天在医院官微上看到活动宣传后,特意让老伴到活动现场帮她完成了器官捐献志愿登记,毫不犹豫地在“我自愿无偿捐献全部器官”选项处打上了勾,并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子女舍不得我们做这样的决定。”王阿姨说,“如果我的器官、遗体还能给别人带来希望,生命也就更有价值了。”
截至7月15日,我国器官捐献自愿登记达683万余人,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5.3万余例,让16万余人重获新生。“人体器官捐献是人间大爱善行,是生命延续的慈爱奉献。”国家人体捐献器官获取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疾病研究院院长叶啟发教授在现场表示,5月1日正式实施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中新增了“捐献”二字,凸显器官捐献的重要性,强化对器官捐献的褒扬和引导。
据了解,如果一个人的各项器官功能都很好,可以帮助超过10个人。通常情况下1颗心、2个肺、1个肝、2个肾、2个眼角膜,可以救助8人。小肠、胰腺和脾脏也可以移植,救助则将再多出3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