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特殊纪念碑前的86个军礼
面对无私捐献出器官和遗体,只留下了名字的战友们,86位志愿军老兵排着队,一一上前,行了一个军礼。
3月15日,重庆市第一块退役军人遗体捐献纪念碑在位于璧山的重庆市遗体器官捐献缅怀园落成。碑上铭刻着近年来实现了捐献的44位退役军人的名字。
军人纪念碑前的86个军礼
来自重庆各地的86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们,穿着军装,胸前佩戴着闪亮的纪念章。他们手持黄色和白色的菊花,排队走到纪念碑前,凝视碑上陌生的名字,送上鲜花。
虽然都已是满头银发,有的走路已有些颤颤巍巍,但他们每个人都抬起手,面对纪念碑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86位老兵,86个有力的军礼。
“我的战友们,你们安息吧。百年之后,我也会来跟你们在一起!”
老兵们的眼里充满了敬佩。
纪念碑上,刻着近年来去世后将器官、遗体捐献出来的老兵们的名字,他们有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有的参加过中印战争、有的参加过抗日战争。
“年轻时,你们为保家卫国洒热血;百年后,你们还无私地用身体为社会做贡献。战友们,你们值得我学习!”参加祭扫的抗美援朝老兵们在碑前久久不愿离去。
“战友啊,以后能和你们在一起,很光荣!”
面对无私捐献出器官和遗体,只留下了名字的战友们,86位志愿军老兵排着队,一一上前,行了一个军礼。
89岁的志愿军老战士邹绍成坐在轮椅上,被家人推着完成了祭扫。他是中梁山煤矿的退休干部,曾经在一次瓦斯爆炸中受伤,是他人的血液让他重获生命。
女儿邹明说,2012年,父亲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后非“吵”着去办理捐献手续。当时志愿捐赠还不太普及,家里人也没有这样的意识,拖了一年后才去办理了遗体捐献志愿登记。
邹绍成告诉女儿和孙女说:“我的身上也流着别人的血,别人救过我,我怎么能不作出回报呢!时常想起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我还活着,已经是很幸运了。那么就该为国家、为人民、为医学事业做一点点贡献,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父亲的感召下,邹明后来也去填了遗体(角膜)捐赠志愿表。
“战友们,虽然不认识你们,但以后能够在这里和你们相聚!这是我的光荣!”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4师老兵程铭对着纪念碑说。他在重庆大轰炸中成为战争遗孤,长大后入伍参加抗美援朝,他一直以抗美援朝老兵的身份而骄傲。
程铭说,年轻时为祖国洒热血,无比光荣。现在年纪大了,其他的事情做不了,唯有以后将遗体和器官捐献出来,为医学研究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去年10月,程铭和老伴黎新明一起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夫妻俩还当起了义务宣传员,鼓励更多的战友也来捐献。他说:“军人是什么,就是生,为了国家。死,也要为了人民!”
老兵拄着拐杖现场填写志愿书
86岁的何开贤不仅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还参加过1949年解放重庆。退休前他是重庆灯泡工业公司的工程师。
老人腿脚不太方便,拄着拐杖献了鲜花、祭拜完战友后,他和老伴简单地商量了一下,当即找到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现场办理了遗体捐献志愿登记。
“人这一辈子,总要留下点什么吧!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既然自己的身体还能发挥最后的余热,没说的,咱们当兵的,肯定一点都不会含糊!”
当工作人员询问老人捐器官还是遗体,或是两者都捐时,何开贤豪爽地一挥手:“能捐的都捐!”
他念着捐献登记表上的一句话:“我志愿申请成为一名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将自己的遗体(角膜)无偿捐献给国家医学科学事业,为我国的医学科研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
和何开贤老人一起现场办理捐赠手续的,还有其余4位老兵。
重庆市红十字会也向他们承诺:百年之后,把捐献者老兵们的名字刻在同一块碑上,让战友们还能继续“在一起”。
红十字会兑现对老兵的承诺
这块退役军人遗体捐献纪念碑,也是重庆市红十字会与老兵们的一个“约定”。去年11月,在志愿军老兵们的一次聚会上,他们集体办理了遗体捐献志愿登记。
当时老兵们提出一个心愿:希望在捐赠后,他们的名字可以刻在同一块碑上。“这样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也方便‘串门’,方便亲人们来看望。”
重庆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专职协调员米智慧把老兵们的这个愿望记在心里。经过汇报和申请,重庆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与重庆市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园(璧山西郊福寿园)协商后,立下了这块退役军人遗体捐献纪念碑。
“他们曾经是不怕流血牺牲的志愿军,现在是可敬的志愿者!”重庆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周学跃表示,这些老战士们在年轻时,为保家卫国不惜奉献生命和青春,现在又为了医学事业做出了捐赠器官和遗体这样充满大爱的决定,非常令人敬佩,值得后辈纪念和缅怀。
据了解,这次纪念碑的落成也拉开了今年重庆市红十字会在遗体器官捐献缅怀园的纪念活动序幕。4月1日的遗体器官捐献者公祭日当天,重庆市将在疫情管控前提下,进行线上和线下的祭扫。
(来源: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重庆市红十字会、上游新闻、华龙网)